黃子晴

以羊毛氈製作角色時,需要先用大量毛線纏繞基本骨架,增加骨架強韌度及肌肉感,再戳入一層層的羊毛,像在做雕塑一般,不斷調整角色的型態。繁瑣的製作過程不免讓人感到煩躁,心急的同學常常一股腦地猛烈亂戳。為了求快,手指多了不少小孔,也讓角色表層變得凹凸不平。其實在雙手忙碌時,更要心平氣和、保持專注,戳針進入的角度及深淺皆會影響造型細節,眼手並用才能保護自己的手指和角色的外表。

拍攝逐格動畫需要不斷地變換物體的位置或形狀,並逐一地拍攝連續的靜止圖像,最後形成動畫效果。在過程中,每一個動作都需要仔細調整,確保幀與幀之間的過渡和連貫性,影像的微小變化會影響到整個動畫的流暢性和效果。

為了一段企鵝在斜坡上奔跑、風中飛行、再到墜地的畫面,大家使出渾身解數,在此起彼落的哀號聲中,卻也觀察到團隊討論與分工合作的小細節。有人站到椅子上以左手打光、右手撐住場景,有人趴在桌子上移動角色、精準地控制每一格角色前進的距離,或以奇怪姿勢躺在地板上支撐場景,同時還要確保會有人空出一隻手,按下相機快門⋯⋯。三人六隻手,為了完成可用的影像素材,沒有一刻是閒下來的。

lying-down-power-input_2-blog-3

羊毛氈動畫的後期製作,是將已拍攝好的素材輸入到電腦軟體中編輯,這個過程包含了剪輯、特效、字幕、調色等多個項目。學生們需要對每一張的畫面進行調整,確保故事的流暢度,還有統合整體的視覺風格。一人一台電腦,分批進行校正,專注地檢查每張照片有沒有穿幫的地方,有的要利用電腦軟體修正,有的甚至需要重新拍攝。配合動畫的節奏,大家細心挑選適合的音樂和音效,讓觀眾更能投入到故事裡。

動畫的各個製作階段都需要團體合作,從一開始的不熟悉彼此,漸漸培養出默契,在一片笑聲和哀嚎聲中,羊毛氈逐格動畫也總算大功告成。最終發表時,他們介紹各自的設計理念,對創作過程的心得和反思,從言語中感受的出來他們對作品的喜愛和熱情,以及經歷這段過程後的成長。

羊毛氈逐格動畫需要大量的時間和耐心,每個製作環節都有不同的挑戰要克服。陪伴學生創作的時候,有時也會看到自己的影子,譬如遇到瓶頸時焦頭爛額、一股腦埋頭苦幹卻失敗、熬夜創作來上課精神不濟的樣子⋯⋯。所有遇到的問題與無力感,是每個在這條路上的創作者都會經歷過的。除了培養專業的技術能力,團體合作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,希望他們能藉由這段日子學習到的經驗,應用到未來的創作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