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da Peng

   如果說平面設計是 x 與 y 軸上的疊加運算,
   那動畫設計便是再乘以時間這個軸向的方程式。

   面對三位高中生,如何讓動畫設計這件事在他們的腦袋中可以想像發酵?
   而非又只是被當作一門在暑期中上的課程而已,一直是我在煩惱的事。

現在的孩子比我們任何一個世代都還熟悉所謂的影音檔案,與電子螢幕一同成長的他們,日常生活充斥著各類動態影像,不論是社群軟體、網路媒體或著是串流平台上。對他們來說,影片編輯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,只要有一支手機,人人都可以製作出 10-30 秒品質不差的短影片,因此怎麼去看待與想像所謂動態的影像這件事,便是這次課程中希望可以幫助他們去探索的事情。

   不論是手機上的快剪還是電腦中的專業軟體,編輯介面上都有一個最大的共同點:
   佔最大塊的工作區域一定是時間軸。
   所謂的動態影像,其實就是「動作——影像——時間」的合成物。

假設一個球體在一秒鐘內(時間),從畫面的左方移動到右方(動作),即可當作一段動畫(影像),但若是希望動態感能夠更加成熟的話,這短短的一秒鐘,可是得花上動畫設計師一個小時、甚至是一天的時間來處理中間的所有細節。

以迪士尼動畫師所提出的動畫的 12 項基本法則為參考,如果在動態裏頭加入法則之一:漸快與漸慢(Slow in and slow out),球體移動的距離便會從平均分配於每一影格上,變成「短——長——短」的距離(如圖),這時便會出現了「慢——快——慢」這樣的畫面節奏,讓原本生硬無聊的移動產生了呼吸感,若想要更生動的話,可以試著再將物件的形體加上「擠壓與伸展(Squash and Stretch)、預期動作(Anticipation)」,那將會發現這看似單純的移動,事實上是在時間軸上發生了多少的細節變化。

12-principles-of-animation

(圖片來源:動畫12法則介紹

高中生在選擇大學志向時,或許對於動畫設計的出路有些疑慮,畢竟我們雖然曾經是迪士尼動畫的代工國家,可是說到職涯與產業的發展似乎還沒有看到太明確的一條路。在過去十年,開始出現一種叫做「動態設計師(Motion Designer)」的職業,它所需的專業與傳統動畫師相似,卻又存在著些微的差異。如果說傳統動畫師需要讓角色在「故事中演戲」,那動態設計師便可以說是想辦法讓物件在「畫面上演出」。

   動態設計師在乎如何傳達訊息。
   製作時,會藉由概念核心提取關鍵字,作為腳本發想的出發點。
   後續再搭配平面的設計思維,進行一連串的視覺與動態創作。

(以二棲設計 27 Design 在 2021 年製作的國慶日形象影片為例)

在電子螢幕普及的現代,不只是電影中的應用,日常生活中早已被動態的視覺填滿:串流平台影集的開場、社群上的相機濾鏡、商家的產品宣傳、企業的精神傳達、國慶燈會的活動主視覺、政府的政令宣導……等等,都大量的使用到動態設計的技術,並且隨著硬體設備、軟體功能的更新演進,動畫與動態設計兩者之間的界線也趨於曖昧模糊,彼此間交互作用產生的變化也越來越多元化。

不變的是,若將它們都一一攤開來,一幀幀地看,依舊是一張又一張以時間去串接的影像。在這之中,動畫設計師的工作就是要耐著性子,不斷地在時間軸上反覆來回移動、拼命地找事情做。